随着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优化,沿河而建的生态廊道、亲水平台越来越多,广大市民也不仅仅满足于沿河散步、嬉戏,而是渴望举家来到郊野,更多地倾向于依水而建的一体化生态环境的深度体验。
笔者作为一名环保系统一线执法人员,近年来亲历了水环境治理的变化,更多地为优质的水生态公共产品而欣喜。亲水平台的完美打造是满足了公众对于逆城市化天然环境的渴望,但是岸边造成的生活源污染却对于亲水平台的长期发展造成了困扰,对于河岸环境也存在一定影响。郊野公园和游艇俱乐部等亲水平台全面向公众开放的同时,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问题。例如,因为烧烤、露营的生活污水部分直排进河道以及生活垃圾未及时清运等问题,给公众的体验打了折扣。
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,确保优质水生态公共产品持续供给。
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排查力度。针对沿岸亲水平台建设情况,定期开展排查,尤其对于雨污管网严格核查,杜绝污水混入雨水管网。着重关注新建公厕、房车设备等的生活污水收集情况,对于非法行为依法予以取缔。其次,对于市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及时予以清运,维护好沿岸环境整洁。另外有些场所提供烧烤派对等经营服务,需注意异味扰民问题产生,应采取控制人流,限制使用时段等措施进行严格管理。
二是形成治理合力强化监管。将治理成果不断巩固,持续推进沿岸边环境治理工作,以河长办、湖长办为牵头部门,各职能部门为联席单位,在内部形成协作监管机制,真正将“大环保”格局的大作用落到实处。加强考核的工作制度建设,将该项监管情况纳入涉及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,确保优质水生态产品持续供给。在亲水平台等现场应加强宣贯,将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传播到位,多方面共同发力,合力做好沿岸、岸上的环境治理工作。
三是压实责任提升内部管理。笔者在工作中深入了解,部分开放亲水平台的内部管理存在一定欠缺。面对执法人员的政策宣贯表示不太了解,在实际管理中也比较忽视。要不断提升亲水平台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,确保每个环节的严格管控,做到跟踪办结。压实属地政府责任,不能将“托管”完全变成“脱管”。从项目准入起,提早介入,每个环节进行参与,全程进行监督管理,有利于及时进行项目修正和纠偏,有效避免项目“烂尾”等双方均失利的情形,举全域之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水生态公共产品。